恒生指數在10初升穿2015年「港股大時代」高位,一度創2007年底以來近10年新高,不過散戶對後市各有取態。而在網上,有自稱投行分析員的網民,將香港各大院校比喻為股票,並向多個Facebook專頁投稿。有關文章惹起熱烈討論。


文章形容香港大學為滙豐(5),並解釋上一代的人「一有錢都會追匯豐」,兩者名氣在香港很大, 但大不如前。至於中文大學被視為中移動(941),質疑它在牛市期間不升反跌。


撰文者將科技大學比喻為「股王」騰訊(700),認為上市十幾年股價不斷爆升,近年開始取代滙豐(即港大)當年的地位。其他爆升股例如恆大(3333)或吉利(175),則被指與城市大學相似。


理工大學方面,文章認為它像內銀股,並舉例是建行(939)或中行(3988),形容是穩健、「唔會大升,但有少少落後大市」。至於浸會大學,撰文者坦言未有想法,「但絕對唔係細價股」。


對於嶺南大學、教育大學,文章稱屬毫股或仙股;公開大學、恒生管理學院和樹仁大學則是未上市的公司,文章特別指出公開大學「股東以為間公司上左(咗)市」。



撰文者又仿傚大行為各大學給予評級,科大和城大被列為「跑贏大市」、中大屬於「跑輸大市」、理大屬於「大市同步」、港大和浸大被評為「中性」,嶺大和教大則是「不予置評」。
網民笑問:免責聲明呢?
帖文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,不少網民提出其他股票來作喻,例如浸大是升跌幅度不大的香港小輪(50)、恒管是與其有關聯的恒生銀行(11)。亦有網民笑言,撰文者未有如財經節目或專欄中,讀出免責聲明及申報有否持有「股份」。